JD俱乐部反波胆

全國熱線:400-8061-228
當前位置: 首頁 > 定制資訊 >
關于中山裝的介紹
作者:凱爾曼    時間:2019-08-09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姓名命名的一種服裝。許多聞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戴中山裝。中山裝的意義是什么?下面為您介紹中山裝知識。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姓名命名的一種服裝。許多聞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戴中山裝。因為我國聞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戴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號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我國卻從未有如此稱號;日本人稱號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改動服裝,成為1980年代曾經我國民眾的首要服裝樣式。今日我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

一、思想和意義

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首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國十八年擬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則必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概穿中山裝,以表明 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依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意義:

1、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

2、衣袋上面弧形中心杰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

3、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明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

4、前襟的4只口袋上的4粒紐扣則含有人民擁有的四權:“選舉、創制、免除、復決”權;

5、袖口上的三粒扣表明“民族、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

6、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明謹慎的治國理念;

7、背部不縫縫,表明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二、中山裝的特征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我國革新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歸納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色,規劃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并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后中山裝大為盛行,一度成為我國男人最喜愛的規范服裝之一。

因為新我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也習氣稱號中山裝為“毛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我國成年男性大多穿戴中山裝。20世紀80年代以后,跟著變革開放的深入,西裝和其他時裝逐步開端盛行。盡管中山裝在民間逐步被人們遺忘,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國家領導人在出席國內重大活動時,仍舊習氣穿戴中山裝。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三、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年~1911年),我國男人都是依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向延續到20世紀之初。盡管我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程,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必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樹立北洋武備書院,聘德國教官練習,軍服也參用德式,夏用黃卡嘰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褲帽。

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亦仿德制編練自強軍,“令其悉照洋法操練,并其行軍、使用、軍械、用具、營壘、工程、轉運、醫藥之法,亦俱仿之”。與此同時,袁世凱選用德操編練新軍,官弁軍衣靴鞋均仿德式,顏色一概純用黑色,“在營軍衣均須窄小,尤須大眾一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傳統服式開端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其時的《奏定書院規章》記載:"各省書院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無別"。仿效西洋式樣的新軍軍官軍服,全國推行新式陸軍練習軍制變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項。

清末新軍呈現了一些改動,1905年清末新軍軍服變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軍服準則和軍銜準則。鑒于清新軍轉換日本軍服后,長辮無法塞入軍帽中,影響射擊的準確性,練兵處主張準予軍士剪辮。《大公報》趁此時機,再次發起剪辮易服的討論。清政府為了不給言論以剪辮易服的口實,竟下令士兵將發辮盤于軍帽之中。直至1911年辛亥革新迸發后,才呈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征著清王朝的完全潰散和一個年代的完結。辛亥革新以后,中山覺著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現辛亥革新成果,而其時孫中山覺著也應當有一個代表我國人民的辛亥革新成果的服飾,所以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別意義發明了中山裝。

四、中山裝的成形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因為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撒播,通過不斷修正,發展成中山裝,并成為我國男人普遍穿用的服裝。關于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面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兒說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裔,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新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我國成立后,因為革新領袖和革新干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年代的歡迎。所以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盛行,成為了我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現在的T型臺上仍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五、姓名來源

中山裝是我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種類。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紐扣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新后盛行起來的歐洲軍服,以偉大的革新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盛行于世,故稱中山裝。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色,穿戴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擬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則必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概穿中山裝,以表明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來源議論紛紛,有材料稱,中山裝原由其時的戎衣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寓居時,有一次,他將一套現已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聞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后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因為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威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敏捷撒播全國。

另一說為粵版。說是孫中山1923年任廣東大元帥時,以其時南洋華裔中盛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規劃,在自1902年在河內籌組越南興中會時即追隨他的老裁縫黃隆生的協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裝。這一說法大體可信,細節未必可信。孫氏廣東人,廣東人向來視南洋為第二故土(陳嘉庚在其回憶錄里亦有如是表明),南洋企領文裝與廣東便服十分近似,因此發生一種廣東版的中山裝天然比較靠譜。

《北洋畫報》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觀的《中山裝之來源》談到:“昨晤自南來某要人,為述民黨制服之來源,始恍然于所謂代表三民五權等說,均屬勉強誤會。某之言曰:‘昔先總理在粵就大元帥職后,一日,擬審閱戎行,欲服元帥裝,則嫌其過于隆重不適于時,西服亦無當意者,正審閱行筐中,得舊日在大不列顛時所御獵服,頗覺其適合,所以服之出,這以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稱之曰中山裝,至今式樣已略有改變,非復先總理初時所服者矣。’云云。某君隨侍中山多年,其說當不虛也。”

其實,更為靠譜的,應當是中山裝源于學生裝。初期的學生裝多仿效日本學生裝,而日本學生裝用的是日本海戎衣,日本海戎衣是學的歐洲戎衣。孫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愛穿日本學生裝。故1926年11月,《良友》畫報出《孫中山先生留念特刊》時,刊登的孫中山照片的介紹就徑說:“先生喜服學生裝,今人咸稱為中山裝。”《申報》1926年5月5日第21版音訊《三友實業社職員改裝》:“其服制分甲乙二種,甲為中山裝,即學生裝,乙為世界裝。”甚至在一些重大時政新聞中,也作如是觀。《申報》1928年7月19日第8版《蔣昨續在北大演說》:“今日九時半,蔣學生裝到北大對各界演說,聽眾千余,首講打倒軍閥……”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蔣介石穿的當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裝,但是報章也直書其為學生裝。


上一篇:半正式場合不尷尬 個性微正裝穿搭法則
下一篇:小西裝外套怎么搭配褲子?
熱門產品
熱門資訊





__